艺术无国界,笔墨入琴音:Jimmy MacCarthy与杜尾顽的艺术家情缘

那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天,艺术的魔力跨越千里,将欧洲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会来自不同国度的三对夫妻聚集在一起,深夜品茗,共同探讨书画和音乐的奥秘。是艺术架起了中、美、爱三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次的相聚,让他们有机会面对面沟通,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和艺术的无国界性。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友情聚会,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精神盛宴。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它能跨越种族和肤色,带来友谊、理解和共鸣。他们分别是来自爱尔兰的Jimmy MacCarthy,陈秋梅夫妇;来自美国的李执,王子健夫妇;知名艺术家伉俪杜尾顽,冷冰夫妇。

-1

图:在福州子圣美术馆里陈秋梅,Jimmy MacCarthy,冷冰,杜尾顽,李执,王子健

爱尔兰传奇音乐家Jimmy MacCarthy,陈秋梅(欧洲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会会长,中外国际家庭联谊会会长,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爱尔兰分社社长,国际诚信与品牌IIAB欧洲代表)夫妇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与访问之旅到了中国福州,首站就是子圣美术馆。馆长王子健是欧洲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会中国地区会长,大陆著名的美术策展人,在业内颇负盛名。他夫人李执女士是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美籍华人,年轻时曾在美国高校主修艺术。她用英语表达和阐述书画和音乐艺术及专业用语简直无缝对接,成为Jimmy MacCarthy现场完美的翻译。

-2

图:在福州子圣美术馆里王子健,Jimmy MacCarthy,陈秋梅,杜尾顽,冷冰,李执

杜尾顽先生是欧洲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会荣誉会长,他夫人冷冰女士是欧洲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他们夫妇伉俪情深,在艺术上成绩斐然,但为人低调谦虚,温文尔雅。

-3

图:在福州子圣美术馆里Jimmy MacCarthy,陈秋梅,冷冰,杜尾顽

杜尾顽出生于1960年 ,字居上,号河阳、顽主,书房雅号:河阳书屋、如向琴书等。青少年时就学习过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花鸟画专业,早年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音乐教育家、著名古琴大家李禹贤先生学习古琴,是李先生的嫡传弟子。

-4

图:在杜老师工作室杜尾顽,Jimmy MacCarthy,陈秋梅,王子健,李执,冷冰,

杜尾顽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画院特聘画家,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学院福建校友会理事,福建省花鸟画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笔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参加各类全国专业美术大型展览并荣获过多种奖项,同时参加过全国古琴文化活动及大型演出等活动。他曾经策划、撰稿、组织并主持举办过《传承非遗,向往大师》——李禹贤弟子古琴音乐会、《劲草琴堂经典之夜》音乐会,以及《天韵回声》民乐专场音乐会,在业内反响甚佳。他还曾应福建省图书馆之邀,做《太古遗音-七弦曼妙》古琴艺术赏析及体验系列活动讲座并示范演奏与观众互动交流,出版多部个人书集与教学著作,艺术作品及个人专题与文章发表于近百家报刊杂志,多家电视台做过新闻报道,《东南卫视》、《海峽卫视》曾专题报道其艺术成就,是中国大陆著名的画家和有影响的古琴家。

杜夫人冷冰女士同样是位杰出的古琴传承人,她与丈夫杜尾顽先生一同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5

图:在杜老师工作室Jimmy MacCarthy,杜尾顽,冷冰,陈秋梅,前排是王子健家的小王子

在美术馆里,王子健馆长带领大家参观并讲解了他美术馆的收藏和展厅内一些现代画家的优秀作品。而后大家来到茶室落座,子健先生为大家斟上茶,并点燃一支沉香,屋内顿觉神清气爽,一缕轻烟环绕在茶室,大家在交谈中感知着Jimmy MacCarthy曾经的辉煌……他虽不懂中文,但一直面带微笑,正襟危坐,李执女士在轻言细语地为他作翻译。Jimmy MacCarthy虔诚的倾听并感受着大家激情澎湃的交流,似乎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惬意畅谈。

晚餐子健先生安排在隔壁酒店,那里的福建菜做得非常地道。喜欢美食的Jimmy MacCarthy第一次品尝到福建菜,非常享受,特别是那道酸酸甜甜的福州特色菜荔枝肉更是他的心头之好……

-6

图:在杜老师工作室王子健,李执,Jimmy MacCarthy,陈秋梅,杜尾顽,冷冰,前排是王子健的小王子

       晚餐后,我们一同驱车来到杜尾顽的工作室(一栋高层办公楼里的一套两层复式楼)。扑面而来的一种书卷气,里面笔墨琴韵交融,空间不大,温馨雅致,真乃: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书画墨香和古琴琴韵在这里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书香琴韵。杜老师向我们介绍他的工作室一是古琴教学,二是绘画创作,三是与朋友品茗清谈,四是做自己的琴画雅集活动,目前这段时间正在做雅集活动,小展厅内挂的都是他近些年创作的绘画作品,我们马上认真品读起来,杜老师不断地为我们介绍他的创作思想和灵感来源。

-7

子健先生的夫人李执便给Jimmy 翻译,她的翻译精准到位,非常透彻,与Jimmy看到作品的观点和体会十分一致。Jimmy MacCarthy非常欣赏杜老师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从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融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与精神,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艺术家。杜老师又介绍了多年来的创作历程和他的艺术思想,特别提到自己的作品是经过几次变革,不断总结经验,一步步走向今天。可以说目前的绘画语境,达到了他创作思想中的一部分理想,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深入完善。Jimmy MacCarthy的理解与杜老师的创作思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透过作品两位中外艺术家心心相通…… 

-8

图:在杜老师工作室杜尾顽,冷冰夫妇琴箫合奏《关山月》

此时,杜老师准备为大家泡茶,他说武夷岩茶是很讲究的,于是他开始焚香静气、活煮甘泉、梦臣沐淋、乌龙入宫、若琛出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一套美妙的茶道表演,极为赏心悦目,他还是一位茶道高手,这时他请大家品尝,先喜闻高香、再初品奇茗、而后敬杯谢茶。让Jimmy MacCarthy看的眼花缭乱……

杜老师示意Jimmy慢慢品,感受口中的香韵,进一步深入介绍武夷岩茶是如何品茗。Jimmy颇感兴趣,觉得十分有趣儿,学着他嘴里的声音与动作,惟妙惟肖…………

几盏茶后,杜老师抚琴一曲《梅花三弄》,室内顿显静谧而神秘,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他的琴音如清泉流淌,又如风吟水唱,引人陶醉其中。曲罢,杜老师接着与夫人冷冰女士琴箫合奏《关山月》,他们指尖轻触琴弦,曲律如泉水流淌,仿佛与古琴融为一体。琴音如梦幻的微风,随着指法的轻抚,缓缓升腾于空气之中。指法的婉转又如山水画,每一次的弹奏都是一幅清新的画卷。Jimmy MacCarthy听的有些入迷,还在回味那个旋律与意境,似乎明白了琴中的意趣,把曲意的理解一一表述给杜老师听,并表达出他对杜老师绘画创作思想上的境界与音乐的交汇,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他们用音乐语言,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障碍彼此交流,跨越国界唤起共鸣,传递友谊。

大家相谈甚欢,意犹未尽,不知不觉已过了午夜,一看时间已是午夜两点多了,大家只好相互告辞。

这是一次特殊的文化交流与访问之旅,也是一次书画音乐和茶道的盛宴。这次的相聚将永远留在Jimmy MacCarthy的记忆中.

它是书画与音乐的交汇,是跨越国界的友谊,更是对传统和创新的尊重。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文化艺术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能够连接世界,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

-9

图:杜尾顽向大家展示他的导师李禹贤在内的几位古琴界瑰宝人物的珍贵照片

下面是杜尾顽写的一篇纪念导师李禹贤的文章,感人至深,文采飞扬!

        丝丝琴语 ——与恩师一起度过的岁月

2012年的深秋,我策划并主持举办了一场“传承非遗,向往大师——李禹贤先生弟子古琴音乐会”,主旨在于颂扬李禹贤先生对中国古琴事业以及他对蒲城派古琴的挖掘和资料的整理等工作,做出的特殊贡献,在音乐会即将结束时,我对观众说:今天的音乐会即将结束,但对于古琴事业的发展而言,这仅仅是个刚开始,今天不过是抛装引玉,虽然我们水平有限,但传承非遗文化的前景是无限的!

古琴在我心中最早来自电影,那是一九七八年一部越剧版电影《红楼梦》刚刚复出,我得到了一种愉悦和释然。影片由著名越剧名家王文娟、徐玉兰主演,徐进编剧,岑范导演,艺术指导朱石麟先生。影片中一段黛玉抚琴的场景使我印象颇深,至于弹奏的是何种乐器,又是何曲目,我全然不知,但那得到的是艺术上的享受和感情上极大的满足。一九八九年一次去杭州,在造访画界友人何加林时,聊得彼此开心,他拿出一件乐器,我为之一愣,脑海里即刻想到了红楼梦里黛玉弹奏的那件乐器,我忙请教他这叫什么乐器?他说叫“古琴”,他也是刚刚开始学习,他便练习起来,他虽没有高超琴艺,但那若隐若现的音韵,一下把我带回了儿时的梦中,触动了我心灵。回福州后我四处寻访教古琴的老师,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造访了中国著名古琴大家李禹贤先生,记得那是暮秋的傍晚,我们敲开了李禹贤先生的大门。李禹贤先生少年便师出名门,取法众家,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经学院派系统训练,又拜过诸多民国遗老各派大师,实为传承有序的一代古琴大家,中年后更是别具琴风,独树一帜,在国内外琴界享有盛名,影响极大。李禹贤老师是一位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艺术家,并且性格爽朗,慈祥和善。李老师膝下一女,名唤李莉,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竖琴专业,现任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首席竖琴演奏家,定居北京。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初访李先生家的情景,李老师家房子不大,入坐的书房中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门后挂着几张琴,进门左边一排书柜里面都是音乐、哲学、文史、辞书等典籍满满当当。书柜旁一张琴桌,上面摆放着一张看似很旧的古琴,李老师说这是一张清代古琴。琴桌旁的花几上摆一盆榕树盆景,在曲铁老藤盘根错节的古枝上新芽绿郁葱葱,李老师说家里还有好些盆景都是他自己栽种的。真是“一盆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在书房的窗前是一张大画案,案头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琳琅满目,一支精致老红木匣,镶嵌着一方温润如玉的端砚。李老师端坐案前,和蔼微笑地介绍着身后挂的一张花鸟大作,说是他的古琴启蒙老师,著名金陵老画家张正吟先生所做。画面中两只锦鸡腾空而跃,下面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张先生在款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是名师的徒,名徒的师,扛着招牌混一世,就是不知耻……”带有调侃的语句中流露出正吟先生谦逊幽默又风趣的生活态度,让我顿生敬意。在窗户上方挂着一块匾额:“劲草琴堂”四个大字,由著名老书家沈觐寿先生而题,李老师说:“疾风知劲草”斋号由此而来。在李老师对面墙上挂着一条幅墨竹,乃已故闽籍著名老画家吴其必先生墨宝,吴老通晓琴律,与李老师交往甚密。墨宝下面的矮柜上摆放着一张八寸大的老照片,李老师介绍这是他们的师生合影,有夏一峰、张正吟、龚一诸先生和李老师本人,是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李老师的这间小屋子容书斋、画室、琴房以及会客为一体,虽然略显拥挤,却很雅致,真可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有丝桐之雅尔,有传艺之劳行。我在李老师面前诚惶诚恐地自报家门,并说明来意,我心里明白李老师是著名大家,据说他收学生极为严格,因此我有些不安,没想到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学琴请求,我非常激动,赶紧拜谢老师!那夜,我清楚记得,月光如水洒在我们之间,闪耀在先生的琴弦上。一盏茶罢,老师说:“那就听听琴吧。”随即置案焚香,老师的一曲《鸥鹭忘机》让我如痴如醉,而后老师又从墙上摘下一张锦囊套着的琴,这是一张传世名琴“一天秋”,李老师用它抚了一曲《流水》已令我魂飞天外,真乃伯牙抚琴,钟子期善听,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意在流水。此时此刻,魂牵梦绕,这不大的空间里是余音袅袅,绕梁不绝,回味无穷。这一夜是绝,回味无穷。这一夜是如此雅致,又是如此温暖……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添了琴置了案,从此开始了每周两节课的学习路程。古人又曰:“人过三十不学艺”,而今本人已是而立之年,实在心存忐忑,唯恐自己:“刻鹄不成尚类鹜”让人贻笑大方!然,侥幸自己少年学艺数年,咱曾经也是一“文艺青年”,尚不减其范儿。明代琴家徐青山先生有著述曰:“故当先养其琴度,而次养其手指,则形神并洁,逸气渐来。”时至今日,殊不知自己是否还能跟上潮流?数月后再次来到杭州,我的一曲《平沙落雁》让加林兄大为惊讶,他十分赞赏我的音乐感觉,他更羡慕我拜了一位好老师。今天回忆起在随老师学习生活那段日子中,老师跟师母对我们夫妻视同儿女,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中如同一家,常在一起下厨烹饪,共进佳肴,一起郊游,每年三十晚上都一同在寺院守岁,恭候年初一敬第一柱香。真是:“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一九九三年香港著名古琴家唐健垣先生一行几位,来福州拜会李禹贤老师,在李老师家中我们共同做了精彩的小雅集,唐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深通茶道并且十分考究,随身携带精致茶具、茶叶,泡茶可谓有法有度,真是“乳香烹出建溪春”,一泡一品,有品有论,好不快哉!唐先生的琴艺也是如此,技艺精准,手法独到,对吟、揉、绰、注独有表达与论断,十分严谨,让我们大开眼界。而后我弹了李老师传授的《长门怨》一曲下来,唐先生连连赞叹,他说我在人生中拜到了一位好老师、好长者,今后一定会有好收获。我学古琴,纯属热爱,并未想过当琴家,不过是希望通过琴里琴道来提高自身修养,开阔视野,从中寻求多方面的知识元素,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来促进绘画,徐青山先生曰:“古之君子,内治其性情,未有不繇于声音者也,以五声摄八音,以十二律正五声,节宣以气,吹息以候,而声音之道备矣。故学道者,审音者也。于八音之中,以一音而调五声,惟琴为然。”我尊先贤之理而为之。当我琴艺渐入佳境,已有痴迷之感,那时正在美院学习,学业十分紧张,我依然琴不离手,习画练琴两不误,记得每逢闵学林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临下课前都要让我抚琴一曲方觉过瘾,而后打道回府。还有蒋进老师(已故)尤爱古琴,亦是情有独钟,蒋老师闲暇之时,常常来我的画室与我品茗清谈,他虽不善操缦,但他精通琴理琴道,蒋老师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见解甚高,每次闲谈我皆受益匪浅,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临近快毕业时,创作任务繁重,除了校方的毕业作品展外,我们还我们还组织了部分同学的联展,所以“亚历山大”由此一来,便将古琴搁置下来,没想到这一搁置就是十几年。然,琴“丢”了,而“趣”逐渐留在了我的画中,咫尺“天涯”还真有一丝关联让人欣慰,大有:“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势。若干年后,我再次前往杭州读书学习,那已是二零零四年秋,在为期一年的高研班时间中,一位同窗得知我善琴,恳求跟我学琴,我以为:“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我便应允,并从指法给他入门,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从《仙翁操》,《秋风词》,《良宵引》再到《梅花三弄》,我自己也逐渐慢慢恢复了琴艺。这短暂的学习我也无暇顾其深入,何况友人相约我高研班结束,要在京城为我办一场个人画展,因此我不敢懈怠,抓紧时间不分昼夜地笔耕不辍,挑灯夜战。终于个展在京城中央美院美术馆如期而至。这时我的作品中,以更多的体现出淡淡的琴韵,既有《洞庭秋思》的遐想,也有《潇湘水云》若隐若现的云山雾罩,更有《梅花三弄》傲霜斗雪的冰清玉洁!人到中年烦事缠身,这时自己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很难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深入习琴,只是偶尔去看看老师与师母……。

二零一一年七月的一天传来李禹贤老师病危的消息,已入住福州武警医院,我们立马赶到医院看见老师老师躺在病榻上,我跟老师打了招呼,他用微弱的声音示意在一旁坐下,我已感到情况不妙,后得知老师是肺癌晚期。华罗庚先生说过:“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就不悲哀了。先生走了。我想:这是否是人间少了一位好老师,而嫦娥月宫里却又多了一位大琴师!在送先生上路的那天,我恍惚脑子里一闪念自问到:我怎么十几年不弹琴了?一种莫名的感慨与责任油然而生,回忆起老师曾经手把手地传授与尊尊教诲,历历在目。老师的艺术应继承发展,我们有义务承担发扬非遗文化的传承职责……从快临近老师周年祭时,大家准备纪念李老师周年活动。我重操旧业,开始寻琴、访琴、练琴、做雅集等琴事活动,正如我前面主持活动所说:我们的水平是有限的,但传承非遗文化的前景是无限的,而今将自己的绘画与琴道相融,逐渐汇入在生活中,赏奇析疑。林语堂先生说过:“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那么,由此态度面对人生,就不愧对老师在天之灵,对我们的期望。  

悲凉天籁远传音,漂泊雷神动地人。

西风扫去时空夜,流水激痕一曲琴。

学子莘莘思旧梦,垂杨细细叹残林。

青光闪烁安灵处,更系忧思哪处寻。

2023年8月

杜尾顽于河阳书屋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