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29日)是苹果发布其旗舰产品iPhone的15周年纪念日。15年后,很少有产品能够达到类似的品牌认知度。
2007年,iPhone向一群热切的听众宣布,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iPhone于2007年6月在美国发布,11月在另外六个国家发布。
从20世纪70年代推出Mac电脑到2001年推出iPod,苹果已经知道如何与观众互动——以及在发布产品时如何鼓励超乎寻常的宣传。
对iPhone的早期评论几乎都是好评如潮,称赞苹果对细节和风格的关注。唯一被标记的问题是网络连接——这是手机运营商网络速度慢的问题,而不是设备本身的问题。
消费者对iPhone风格的欣赏并不令人意外。它表明了一种新兴的趋势,即采用大尺寸屏幕的智能手机,诺基亚N95是同年上市的另一款类似产品。
最初的iPhone提供Wi-Fi,支持2G Edge连接,网络下载速度低于500Kbps。
它还被限制在4GB或8GB型号,与现在1TB的容量相比,这可能听起来少的可怜,但它足以容纳数百首歌曲或视频,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苹果的装配线
iPhone 3G于2008年7月在全球推出,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并加入了苹果应用商店。尽管它在发布时只提供了500个应用程序,但应用程序商店标志着手机功能的显著改善。
就在用户开始习惯3G的时候,3G在大约一年后被3GS取代。
这种定期推出新产品的周期对苹果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定期发布更新,无论是通过整个产品的迭代,还是更小的功能改进,苹果成功地吸引了一批热情的用户,他们每年都在渴望苹果发布的新产品。
此外,由于老产品通常会在家庭中代代相传,苹果的产品渠道帮助它建立了多代人的用户基础,这条渠道至今仍在运作。
用新方法对付旧方法
在过去的15年里,iPhone系列在尺寸、速度和存储空间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它的一些“新”功能对市场来说不一定是新的,但苹果擅长以高度集成的方式提供这些功能,而且“刚刚好”(就像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说的那样)。
2013年,iPhone 5s推出了Touch ID,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解锁手机。早在2003年,富士通F505i就首次引入了这一功能,而苹果对这一功能进行了强大的实现。当然,不久之后,有进取心的人就学会了如何绕过这一机制。
2017年发布的iPhone 8,带来了Face ID功能。这仍然有弱点,但至少可以避免被人用照片解锁。
除了安全性,iPhone系列还在摄像技术上取得了同比进步。虽然最初的型号只有区区200万像素的摄像头,但后来的型号拥有多个镜头,分辨率提高到1,200万像素——可与市场上的许多数码相机媲美。
iPhone 8引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尽管三星早在2011年就已推出了这个功能)。2017年发布的iPhone X的无边框设计借鉴了同年夏普Aquos S2的外观。
争议
尽管如此,iPhone也并非没有问题。2016年推出的iPhone 7取消了标准的3.5毫米耳机接口,这让很多人很不高兴。
虽然最初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适配器来连接他们的普通耳机,但它只免费了两年左右,再后来就得花钱买了。2016年,有迹象显示无线耳机销量激增。与此同时,苹果也推出了AirPods(无线蓝牙耳塞)。
2020年,随着iPhone 12的发布,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苹果认为消费者有大量的备用设备——也许是想搭上绿色再利用的便车——将充电器从开箱体验中移除。
用户仍然可以收到一条充电线,但这是一条USB- c转Lightning线,而之前的iPhone充电器只有USB- a接口(标准的USB接口)。
iPhone用户会有一箱子旧充电器的理由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都不太可能支持更新、更快的USB-C线。
所以你可以用你的旧USB-A数据线和充电器给你闪亮的新手机充电,但充电速度会受到限制。
未来
如果按照过去15年的情况来看,iPhone很可能会继续每年发布新品(就在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期待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iPhone 14)。
这些型号可能会在速度、重量、电池寿命、相机分辨率和存储容量方面带来改进。然而,我们不太可能在未来几年看到许多突破性的创新。最新款iphone已经是非常复杂的迷你电脑,这意味着从根本上增强功能的空间有限。
也许最彻底的改变将是由苹果的专利lightning到USB-C充电,这要感谢欧盟的一项新指令。虽然通用电源连接器标准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积极的举措,但苹果并不买账。该公司表示:“我们认为,强制统一智能手机充电器的法规将扼杀创新,而不是鼓励创新。”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苹果可能会转向翻盖手机的设计,拥有完全可折叠的显示屏。三星已经将这一产品推向市场。但苹果公司很可能会等到技术(尤其是玻璃)发展到能够提供符合iPhone用户期望的体验时再采取行动。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15年后的iPhone会是什么样子(尽管有些人已经尝试过),但在苹果强大的品牌忠诚度的驱动下,对苹果产品的需求很可能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