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的外籍移民普遍更容易找到工作,且受教育程度高于本地出生的居民,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却更低,面临更高的贫困和居住成本压力。
爱尔兰经济与社会研究所(ESRI)发布的《2024年融合监测报告》揭示了移民群体在爱尔兰的现实困境。
报告指出,尽管移民群体的劳动参与率自2022年起持续高于本地出生人口,他们在住房、收入和社会融入方面却面临结构性不平等。
数据显示,37%的移民将超过三成的收入用于住房,而本地人中这一比例仅为9%,显示出移民在租房市场中的脆弱地位。报告称,他们尤其依赖成本高昂的私人租赁住房。
在收入方面,移民的税后中位收入仅为24,827欧元,明显低于本地居民27,602欧元的水平。
即便移民的高等教育比例远高于本地出生者——59%的移民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而爱尔兰本地人中这一比例仅为42%——但移民却经常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
ESRI分析,这可能反映出外籍学历在爱尔兰就业市场中未获得充分认可,导致人才“高就低用”。
值得关注的是,移民中贫困和物质匮乏的情况较为严重。来自非欧盟国家的人中,有20%被认定为“面临贫困风险”,相比之下,本地人口中这一比例为11%。
来自英国、东欧和非欧盟国家的移民更易陷入生活匮乏状态,而西欧国家出生者相对较少面临此类问题。
虽然如此,报告也指出了一些积极信号。例如,非洲出生者的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其就业率和失业率已与本地人持平。
政治参与方面也出现进展:去年地方选举中,移民候选人数量翻倍,尽管总体比例仍仅为2.2%。
教育方面,移民群体普遍学历较高,但也存在差异。出生于亚洲的移民中,高等教育比例高达79%,而来自东欧的移民仅为38%。
然而,15岁的移民学生在英语和数学科目测试中的表现不如本地学生,显示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仍需更多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难民和申请国际保护者的劳动市场参与率仍明显偏低,这或许与身份限制及适应期有关。
ESRI联合作者Evan Carron-Kee指出,尽管移民在工作和教育方面展现出积极态势,但持续存在的住房、收入和社会参与难题,迫切需要政策层面给予更多关注。
他强调:“移民群体正在为爱尔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他们也面临着更高的生存压力,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不容忽视。”
目前,爱尔兰有22%的人口出生于国外,其中超过一半来自英国或欧盟国家。